法学院赴深圳国际仲裁院、北大国际法学院等走访调研

发布者:陈凯发布时间:2023-05-17浏览次数:245

为扎实做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调研工作,5月15-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海斌一行赴深圳国际仲裁院、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等,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等问题开展专题走访调研。深圳国际仲裁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素丽,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Philip J. McConnaughay、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执行理事长肖璟翊等先后热情接待了法学院一行。

深圳国际仲裁院创设于1983年,是粤港澳地区第一家仲裁机构,当事人覆盖138个国家和地区,仲裁员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受理涉外案件总争议金额42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在深圳国际仲裁院,王素丽副院长介绍了深国仲的国际化管理机制、仲裁规则修订及在探索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上所作的努力。深国仲研究处副处长邓凯馨介绍了该院协同培养机制、国别区域仲裁动态跟踪、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张海斌院长简要介绍了上外法学院的发展历史及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特色学科发展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对推进双方在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及国别区域法治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提出了建议。

期间,法学院调研组一行在深国仲研究处法律顾问孟伟带领下参观了接待大厅、特色发展展板、立案接待大厅、仲裁庭、仲裁员办公室、律师工作室等,详细了解深国仲发展的历史、国际化建设及特区仲裁成果等。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是国内率先将美国法律培养模式(J.D.)和我国传统法律硕士培养模式(J.M.)相结合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学院。在座谈会上,北大国际法学院院长Philip J. McConnaughay教授介绍了北大国际法学院的基本概况、办学理念和发展成效,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当重视学生几个能力的养成,即:严谨的分析能力、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和有意识参与解决国际法律争端的能力。

北大国际法学院副院长茅少伟就中英双语法学教育模式和就业实习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教务助理院长Christian Pangilinan介绍了北大国际法学院学生在专业实习和线上专业实践模拟训练等方面的情况。张海斌院长在交流中介绍了法学院“法律+外语”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成效,并从涉外法治人才的能力养成、特色法律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与对方进行了交流。

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是全国首家查明域外法的实务机构,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在蓝海中心,执行理事长肖璟翊给法学院一行介绍了蓝海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在法律查明、商事调解、中立评估等方面业务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中心业务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建议,认为一名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外语能力、普通法裁判思维能力、实操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等。

张海斌院长在交流中感谢肖璟翊理事长的热情接待,介绍了上外法学院在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进展与成效,希望双方在就业实习、课题研究及涉外法治动态研究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蓝海中心法律文化部部长陈玥、法律部专员芮晗等参加了座谈交流。

法学院副院长王伟臣、院务助理张守进、外事秘书陈凯等一同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